作为环境污染治理、衡量生态环境质量的标尺,环境监测极具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在环保领域的政策频出,尤其是当下水污染情况日益恶化,对于水环境的保护力度亦日趋严苛。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这将倒逼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在水质监测方面增加投入,相关产业链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3月的北京,春风迷人,全国乃至世界再次聚焦于此。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式启幕。
民有所呼,“会”有所应。不出所料,从今年全国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中,发言人傅莹表示“环境成为必答题”,到国务院总理李大大在政府工作的报告中指出,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环境质量”再次成为了领跑今年全国两会的高频热词。
2017年,“水十条”落地的攻坚之年,如何让河更清、水更碧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而在水资源保护领域,想要实现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的管理,则需要水质监测行业的大力支持。
为此,据《中国环境报》报道,民盟中央建议:建立国家级遥感监测管理机制。提升监测频度。依托卫星遥感的大量数据,针对36个重点城市每季度开展一次监测,其他地级以上城市每年一次监测。提高监测精度。投入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充分考虑城市黑臭水体的形态特征、季节特征、空间特征、温度特征、黑臭来源和周边环境等。提高监测内涵。根据监测成果,辅助判断黑臭水体的成因。
而在此前印发的《“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中,水质监测亦被予以重视。其中明确指出,将加快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近岸海域等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全面建成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仅在水质监测方面,每个水环境自动监测站点建设成本超过100万元,每年的运营成本在14万到15万元之间。这意味着未来一年内,国家在水环境监测领域将至少投资1.5亿元,届时每年第三方运维支出将达到4500万元。
据公开资料,所谓水质监测,即对水环境中的悬浮物、化学物质、生态系统等进行检测、监视和测定,从而准确反映水质状况,对水质状态进行评价,以决定下一步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控制工作。与此同时,由于水质监测的覆盖范围广泛,其监测手段亦日趋呈现多元化发展,诚如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原子分光光度法、比色分析及分光光度法等。
随着我国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水资源的稀缺性逐渐显现,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透支,同时排水排污设备不健全,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但从另一方面而言,饮用水量剧增、环境监管力度趋严,作为环境监测必备元素的水质监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扩容潮,即在政策利好与产业链延伸的双重利好下,水质监测企业的产能积极性正逐步得以提升。
就市场层面来看,作为治水纲领“水十条”的出台,将撬动两万亿级的市场投资规模。而作为分析仪器市场,业界普遍预测,未来5年我国水质监测领域将达逾百亿元。而在多种细分市场中,工业应用领域应该是水质监测仪器增长最快的市场。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水质检测和分析仪器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制药、化工、食品饮料和电子及半导体行业。
与此同时,对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也成为水质监测环节衍生出来的周边产业,对于监管者制定政策、采取措施有着极大的帮助,也会大大提高水质监测的效率、扩大水质监测的范围。具体来看,在多种仪器中,总有机碳分析仪(TOC)应该是需求增长最快的仪器。全球很多公司都会安装水质检测和监测产品来减少水污染,其中TOC是应用最多的一个仪器。
业界普遍预测,水质自动化在线实时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将成为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效率的重要环节,深耕于此的设备运营企业,综合服务商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而从具体运作方面来看,还需要从细分环节入手,或者是设备运营,或者是数据采集,或者是数据分析,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将有望攫取更大的市场份额。